賣點提煉是產品賣爆的關鍵。賣點沒找對,銷量很有可能要掉一個0,千萬級的爆款變成普普通通的商品。賣點提煉也是產品傳播的中心。但在今天這個同質化的年代,提煉好產品賣點也變得越來越有挑戰性。廣告史上第一個關于產品的理論——USP理論,只用了三句話,就概括了全部產品傳播的真理:
1、每一則廣告必須向消費者提供一個主張,讓其明白購買廣告中的產品可以獲得什么利益;
2、主張必須是獨特的,是競爭對手沒有的、做不到的,或者是競爭對手有,但沒有說出來的;
3、主張必須是有銷售力的,強有力地聚焦在一個點上,集中打動、感動消費者。
我們做營銷非常需要“像外行一樣思考,像內行一樣執行”,站在小白用戶看待我們的視角去看待我們自己的產品。其實這也是為什么甲方企業要請廣告公司的原因,廣告公司沒有企業更懂自家產品和自身所處行業,但是廣告公司的天然優勢在于它能站在消費者立場看問題。
產品賣點的提煉,一定要結合消費者利益和感受去談,不能只講功能、只關注產品,不關心消費者想要什么、想聽什么,那是自說自話,是自嗨。把產品功能轉化為消費利益的關鍵是從用戶場景出發,“場”是連接人和貨的中樞。用一個公式來表示,叫做——產品功能+用戶場景=利益點。
舉例來說,松下的一款空調主打的產品功能是靜音。靜音提供給消費者的利益點是什么呢?這時就需要我們將靜音這個功能放到消費者的生活場景中去理解,如果是主打白領人群的話,可以說晚上安心睡覺,白天效率更高;主打家庭人群的話,就可以說不干擾孩子寫作業。
那為什么松下空調這么靜音呢,可能是因為它用了松下原裝的壓縮機,能讓睡眠音量低至21dB,這就是產品功能和支持點的區別。因為是暑假期間的廣告投放,重點投放在社區,所以松下后來選了孩子寫作業這個場景來主推,以不打擾孩子寫作業作為核心的消費利益點。
在實際工作中,提煉產品賣點很大的困難不是提取不出來強有力的賣點,而是甲方客戶給的賣點太多,不知道如何在一張平面、一個推廣方案中講完。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?廣告人就發明了一個應對高招——對眾多賣點進行歸納,打包概括成一個更抽象、更宏大的概念,來包容全部的賣點。比如六個核桃很早的廣告語“六個核桃,好在六點”。一句話概括了六個方面的賣點,但這六點到底是什么呢,消費者并不知道,而且也沒有興趣去了解。再如房地產,我們都知道一個樓盤的賣點是非常多的,地段、區位、交通、配套、戶型、環境、園林、品質、裝修、物業……真正的產品賣點是應該向下挖掘的,深挖產品細節,講具體的功能、利益。比如針對大眾人群的剛需樓盤,賣“幸福生活”;針對中產的改善型樓盤,賣“生活美學”;針對高凈值人群的豪宅盤,賣“思想境界”。